距离开展还有:

行业新闻

“奶酪小镇”名不虚传

2022/12/12

凌晨5点,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新宝拉格镇稳都日湖奶牛养殖园区里,53岁的乌云其其格在挤奶棚圈中来回穿梭,两头奶牛刚刚安装上挤奶机,伴着嗡嗡的机械声,涓涓牛奶缓缓流入挤奶机。待20头奶牛挤完奶,已经是近7点钟的光景,乌云其其格将奶桶中的牛奶过滤、消毒、装车后,就驾驶着农用小车将牛奶送到她的奶食店。


养殖园区距离她的额尔敦奶食店仅有3公里,不到15分钟,农用车缓缓地停靠在奶食店门口,穿着白色工作服的丈夫额日登苏和麻利地卸下牛奶,而在此时,奶食店里的第一锅奶酪刚刚新鲜出炉,额日登苏和将奶酪倒入模具中让其冷却成型。鲜嫩软糯的奶酪冒着袅袅热气,如同夫妻俩蒸蒸日上的生活。


乌云其其格和丈夫额日登苏和是镶黄旗翁贡乌拉苏木伊和勿拉嘎查牧民,多年来一直从事奶牛养殖,是当地一些奶制品手工作坊的奶源供应商,但是随着奶制品行业的发展,作为原料供应链上的牧民家庭却挣不到更大的利润。“家里人多草场少,靠卖牛奶只能养家糊口,增收致富还得另做打算。”乌云其其格坦言,“既然奶制品的附加值高,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做呢?而且小时候经常跟着妈妈做奶酪,手艺可是一辈子都跟着我们呢!”


2010年,夫妻俩在新宝拉格镇租了一间平房,开始了他们的奶制品制销事业。由于缺少流动资金,销路也不广,他们的奶食店起初日加工鲜奶只有几十斤,仅生产奶酪、奶皮子、奶豆腐等产品。虽然当时生意不好,但乌云其其格并没有放弃,她努力学习技艺、提升产品质量、拓宽销售渠道……在夫妻二人的努力下,他们的奶制品加工事业逐步走上正轨。“现在的生产设备全部是电动机械,奶制品的发酵、加工、烘干等工序都分区作业,无论是从口感还是从技术上,都比从前好很多,品种也增加到20多种,日加工鲜奶量最高可达到700斤。”乌云其其格微笑着介绍,“和大规模的奶制品店比,700斤可能只是人家的零头,但我们每天的收入也能够达到两三千元,已经很知足了!”


镶黄旗传统奶制品以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品质上乘闻名遐迩,有着“宫廷奶食”的盛誉。然而长期以来,奶制品只是当地人的一种食物,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直到世纪之交,随着“围封转移”等政策的实行,部分牧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搞起奶牛养殖和奶制品加工,推动了这项传统手艺向产业方向发展,奠定了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的基础。


近年来,镶黄旗深入贯彻落实“奶业振兴”战略部署,将传统奶制品产业作为重要富民产业和乡村振兴主导产业,坚持规划先行,提出“五位一体”(奶牛养殖、产品加工、市场营销、品牌打造、文化旅游)、“四个统一”(统一商标、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营销)、“两种模式”(手工作坊联合经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和“一个品牌”(锡林郭勒奶酪)的产业发展思路,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加强政策扶持、服务引导、技能培训等工作,大力推进传统奶制品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全力打造“奶酪小镇”。


走进镶黄旗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园,一个个手工作坊正在紧张而有序地生产奶制品。“该产业园是镶黄旗规划建设的‘四个现代城镇产业园区’之一,2020年8月投入使用后,按照‘四个统一’模式开展奶制品加工,解决了以往手工作坊分散生产、标准不一、难于监管等难题。”镶黄旗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朝鲁门向记者介绍。目前,已有21家传统奶制品手工作坊入驻产业园区,其中11家示范户、10家生活困难户,年加工鲜奶量4000吨,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以上,并带动60余人就业。


为了更好服务奶制品经营主体,镶黄旗成立了传统奶食品协会,对全旗奶制品经营主体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引导,并组织举办行业代表人士座谈会、传统奶制品技能比赛等活动,积极搭建行业交流服务发展平台。同时,为了规范制作工艺、强化市场管理、提升产品质量,每年举办奶制品加工技能、产品创新研发、品牌打造与市场营销等专题培训,有力提升了奶制品从业者的制作加工、产品创新和市场经营能力。


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镶黄旗各类民族传统奶制品手工作坊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成为镶黄旗进城牧民创业就业、稳定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行走在新宝拉格镇,街面上五家店铺中至少有一家是销售奶制品的店铺,随便走进一家超市,都能看到琳琅满目的奶制品柜台。在这里,牛奶的“朋友圈”不断扩充——奶酪、奶皮、奶豆腐、酸奶、糖果、糕点……品类多达几十种,“奶酪小镇”名副其实。据统计,目前镶黄旗共有传统奶制品生产企业1户、三证齐全的手工作坊170余户,全产业链从业人数达2000余人,年产值近亿元,传统奶制品产业成为当地牧民群众发家致富的“绿色”底牌。




信息来源:央广网


版权所有:内蒙古乳博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蒙ICP备18004729号-3 技术支持: 会天下

在线咨询

网站已关闭

您的网站已到期,请及时续费
联系电话:400-606-1198

微信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