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看好乳品行业,龙头企业继续保持行业优势
2017/10/17
今年以来,截至10月13日,伊利股份股价累计涨幅高达62.29%,港股蒙牛乳业累计涨幅45.25%。相比这两家公司,其他国内乳企则没有如此好的表现。在这背后,实际是市场对伊利和蒙牛行业龙头地位的认同。
而作为乳业龙头,伊利和蒙牛正在策动渠道新变革以及乳品高端化以追求更高的市场份额及更优的行业地位。
得渠道者“得天下”
目前,伊利和蒙牛正分别深耕农村市场。据《红周刊》记者了解,早在2006年,伊利就展开“织网行动”,将渠道下沉至乡镇。截至2016年年末,伊利股份直控村级网点已达34.2万家,比2015年的11万家网点数量足足提升了2倍有余。
相比伊利,蒙牛对农村市场的全面布局相对较晚,但打法不同。今年8月29日,蒙牛与阿里巴巴零售通签约框架合作协议,蒙牛将利用阿里巴巴零售通的渠道和技术优势,提升蒙牛在线下零售小店的市场份额。零售通宣称截至8月末拥有50余万家零售小店(覆盖城乡市场)。蒙牛希望在与零售通合作后,零售通的订单数据与蒙牛一级经销商直接打通,让一级经销商直达村镇市场。尽管双方签署的是框架性协议,但蒙牛“到农村去”的意图已经表露无遗。
在龙赢富泽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童第轶看来,伴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缩小,三、四线城市以及乡镇市场的乳品消费能力大幅上升,乳品市场蕴含着新的消费增长机会。
《红周刊》记者翻阅《中国奶业年鉴》统计数据后发现,中国农村2012年奶类人均消费量仅为9.61kg,这一数字与城镇居民1997年的人均消费量基本相当。而从1997至2007年的10年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量已提升至26.23kg,年复合增长率达10.9%。农村乳品消费潜力在当前消费升级下主要体现为量的增长,随着农村居民对营养饮食需求的提升及乳品企业渠道的进一步下沉,农村乳品消费潜力将逐步释放。
涨价预期让位产品高端化
在原奶产量持续萎缩以及终端零售市场转暖的当下,一些乳品零售价出现小幅上涨。招商证券通过草根调研发现,国内部分地区基础白奶经销商出货价每箱已经上调2元,终端价格每箱已经上调4元。
《红周刊》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伊利投资者热线,伊利方面表示,伊利产品零售价调整主要是消化原料涨价压力,伊利并没有主动提价。
对此,宋亮在接受《红周刊》采访时认为,“伊利公司不存在涨价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渠道商要进行小幅调价的话,是没有问题的,毕竟伊利在前几年进行了大面积的促销,现在进行小幅度的价格回补,我认为情有可原。”他还指出,伊利不涨价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现在整个乳业处于消费复苏的初期阶段,终端价格再涨的可能性不大;另外,虽然目前国际生乳价格略有上涨,但是整个价格水平依旧维持低位,贸然涨价也是不现实的。除非出现了极端情况,例如奶荒,否则基本上以现行价格来看,短期内伊利是不会再进行提价的。”
《红周刊》记者注意到,在伊利目前尚无涨价预期的情况下,高端产品带动销售或将成为伊利未来的主要发力点。以2005年蒙牛特仑苏为起点,伊利和蒙牛在产品高端化方面已经有12年历史,但产品高端化仍在加速过程中。
有接近伊利的人士对《红周刊》记者表示,目前伊利收入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量的增长,二是结构调整带来的增长。“伊利的结构调整近年来表现较为明显,高端产品比重在加大,但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的高端产品收入占比约30%,至于会不会在未来继续主打主力推高端还是取决于市场表现,但我认为消费升级所带来的产品结构调整在未来还是有继续推进的空间。”
同样,蒙牛在高端产品方面不遗余力。2016年蒙牛高端产品营收占比达到45%,蒙牛管理层更曾表示要在三年内把以上比例提高到50%。
伊利和蒙牛的财报数据显示,近10年来,除2016年伊利股份营业收入始终保持双位数增长,蒙牛除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6年外均保持双位数增长(2007年数据不祥,见附表)。相关研报认为,未来两年,伊利业绩将保持两位数增长,蒙牛则为个位数增长。
信息来源:红刊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