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牛奶低价“入侵”中国市场 品牌乱象初现
2016/10/12
当行业内还在讨论进口工业奶粉(大包粉)和婴幼儿成品奶粉冲击国内市场之时,300多个品牌的进口牛奶正成为一支独立军团已经悄然“入侵”中国市场。
最新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8月,我国进口液态奶总量42.3万吨,已接近去年全年的进口量。以往标榜高端的进口牛奶“自降身价”,低价与国产常温奶争夺市场空间。
进口牛奶低价入侵
原本非主流的进口牛奶如今正在大量涌入。
根据海关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8月,国内累计进口液态奶42.3万吨,同比增长63.4%,这也已经几乎追平了去年的进口总量。行业内预计,今年进口液态奶总量或将超过70万吨,而这一数字是2014年进口总量的2倍还要多。
乳业专家王丁棉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进口牛奶总量由2008年的几千吨到2015年的46万吨,而今年前8个月便追平上年,按此速度,进口牛奶的增速快得惊人。而这也意味着,进口乳制品已不满足仅大包粉和婴幼儿奶粉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液态奶也作为一支独立军团一并进攻中国市场。
事实上,这并不是第一次进口牛奶尝试抢占国内市场。在十几年前,以帕玛拉特、卡夫等国际乳业巨头为代表的进口牛奶品牌,曾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但由于产品定位和价格水土不服,连续亏损,最终帕玛拉特等纷纷退出。
但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依然让进口牛奶眼红,从2012年开始,进口牛奶开始了新一轮尝试,此轮进口牛奶来势汹汹,利用低价战略在国内攻城略地,迅速抢占了电商市场的主要份额,还逐步在商超和国内牛奶分庭抗礼。
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进口牛奶平均价格为1300美元/吨,较2010年的1800美元/吨下降了近3成,2016年8月份进口牛奶的平均价格为968美元/吨,相比2014年又下降了25%。
2014年开始,国内牧场倒奶杀牛,乳品企业经营放缓,但也没有影响到进口牛奶的高速增长,数据显示,2014年进口液态奶总量已达30万吨,而2015年这一数字又增长到46万吨。
而在终端市场,部分进口牛奶则和国产牛奶展开低价竞争。
在主要的电商平台上,第一财经记者看到,部分德国和法国产的1升装全脂牛奶的价格仅有6.9元,大部分1升装进口牛奶的价格也多在8-10元,而伊利等国产1升装牛奶价格则在11元左右。而在小包装牛奶上,除了部分知名品牌,进口牛奶的价格已经和国产牛奶整体接近,丹麦某知名品牌的一款牛奶折算下来只有2元一盒。而国内主要品牌常温奶就算以促销价格计算,也在3元/盒以上。
如此低的价格,并不代表进口牛奶亏本卖。
王丁棉告诉记者,进口牛奶如果走电商渠道,就算2元多一盒,应该还有一定的利润。
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记者,由于国际奶价较低,国外主要乳制品出口国的奶价多在2元/公斤左右,因此进口牛奶的生产成本并不高,加上进口关税为15%,增值税为17%,以及运费和报关费等费用,1升装进口牛奶到中国的成本约在6-7元,成本再低一些可能只有4-5元。由于目前大部分进口牛奶依靠线上渠道销售,线上的流通成本也较传统渠道更低,这也让进口牛奶的价格空间更大。
相比之下,国产牛奶成本更高,一方面国内原奶收购价格多在4元/公斤左右,较进口奶的价格高出近一倍。而且国内乳制品竞争激烈,营销费用居高不下,以国内两大乳业巨头伊利股份和蒙牛乳业为例,今年上半年,伊利的广告宣传费为40.7亿元,而蒙牛的广告宣传费为26.5亿元,占到其公司总收入的10%到14%;而消费者的盲目追求,让进口牛奶在这一方面投入很少。
宋亮认为,就算加上各种费用,目前国内牛奶的综合成本还要比进口牛奶高出30%到50%,正常销售的情况下,别看进口牛奶价格卖的更低,利润反而还比国产牛奶高。
进口牛奶品牌乱象初现
近期包括德国、澳大利亚产进口牛奶先后爆出食品安全问题,也让进口牛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但记者发现,除了德国知名品牌“好沃德”之外,其他出问题的“诺科”、“乔尼牧场”等品牌却闻所未闻。
事实上,随着进口牛奶的热卖,以及婴儿配方奶粉领域监管的收紧,越来越多的贸易商看好进口牛奶,进口牛奶品牌数量增长迅速,大有成为下一个婴儿配方奶粉的趋势。
“目前进口牛奶品牌数也有明显的增长,在国内销售的进口牛奶品牌已有200-300个。”乳业分析师宋亮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而行业内另有一种未经证实的说法称,目前我国进口牛奶来自30多个国家,大小品牌已有的700-800个品牌之多。
第一财经记者从国内多家电商网站上看到,进口牛奶的品牌繁多,1号店、京东进口牛奶品牌均超过90个。而部分进口牛奶价格虽然便宜,蛋白质等指标低于国内牛奶水平,而部分保质期1年的常温牛奶甚至违反应该避光储存的常规采用透光玻璃瓶包装。
而这样的局面或与牛奶进口难度较低有关。记者采访获悉,目前国内对于进口牛奶没有特殊的监管,以包装食品的形式进口,备案完整、手续齐全的话,只要3-5个工作日就可清关,检验检疫方面则需要15到30个工作日,通过即可上架销售。
大量的进口品牌涌现,让行业人士表示担忧。
王丁棉告诉记者,本来牛奶是我国乳制品企业固守和占优势的市场,现在也开始守不住了,进口牛奶正在瓜分我们的市场。我国的常温奶(纯奶)、巴氏奶总量不到2000万吨,现在目前进口虽不到百万吨,严重冲击还谈不上,但这样高的增长率再过几年便开始逐步形成一定的市场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主要的乳品企业中,液奶的收入往往也占到比较高的份额,上半年伊利和蒙牛液态奶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高达78%和87%。
在宋亮看来,由于成本更低,而且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产品有偏好,进口牛奶大量涌入的趋势已成定局。从长期来说,进口牛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降低国内发展牧业在环境、环保方面的影响,进口牛奶依然有存在的必要性。但目前进口牛奶对国产牛奶产生了冲击和替代应引起重视。
对此,宋亮建议进口牛奶的中国市场话语权应该由本国企业掌握,同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修改并提高牛奶的进口标准,让进口牛奶优质优价,从而和国产牛奶在市场上错位竞争,避免未来对国内牛奶产业产生冲击。
相关链接
进口牛奶频频出问题
进口牛奶频频出问题,国产乳品处于历史最好水平,消费者应理性选择。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8月30日发布通告,近期,质检总局公布进境不合格食品化妆品信息,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在多批次澳大利亚进口巴氏杀菌乳产品中发现不合格,其中澳方企业Camperdown Dairy company Pty Ltd 输华产品多次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超标。通报称,8月26日,国家认监委约谈澳大利亚驻华使馆,通报上述情况,通知暂停该企业在华注册资格,要求其他涉及进境不合格信息的输华巴氏杀菌乳企业限期提交问题调查和针对性整改报告。
这已经不是澳大利亚输华巴氏奶第一次出问题。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就有12批次的来自澳大利亚的巴氏杀菌乳出现质量问题,包括大肠菌群超标,非脂乳固体含量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菌落总数超标等质量问题。
而进口牛奶整体也是问题频出,在对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信息统计发现,截止到目前,今年已有45批次的进口问题牛奶被销毁,来源包括德国、法国、丹麦、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其中也不乏爱氏晨曦、百吉福、荷兰乳牛等品牌产品。原因多为菌群超标、酸度超标、发霉、食品添加剂不合格、包装不合格等。
资深乳业分析师宋亮分析,出现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标等问题,生产商要负主要责任。之所以进口牛奶频频出问题,一方面和澳洲、欧洲的部分企业对生产质量把控不严,导致生产过程中出现失误有关。另一方面,中国市场已成为各国奶企争夺的焦点,出口国急于将牛奶输出到中国,但对货品的质量检测把控不严。
国产液态奶PK进口液态奶
国产液态奶PK进口液态奶 专家建议首选巴氏低温奶。
8月16日,《中国奶业质量报告(2016)》(下称“报告”)首次发布:2009-2015年国家有关部门连续7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我国乳品质量安全风险完全处于受控范围内,为历史最好水平。报告中对中国市场销售的液态奶监测数据表明:抽检的进口常温奶样品生物活性物质营养或远不如国产液态奶。
市场调查发现,与国产液态奶相比,进口液态奶还存在着诸多消费者并未特别注意的诸多问题。
国内外液态奶诸多指标无明显差异
黄曲霉素M1、重金属铅检测指标上,国产与进口液奶并无明显差异。另外,兽药残留监测结果表明,无论是国内外的常温奶还是国内外巴氏杀菌乳样品,都不存在使用违禁兽药或超过限量标准的情况。
进口液奶活性物质营养或远不及国产
“生鲜乳中的糠氨酸含量微乎其微,约为2~5mg/100g 蛋白质,且含量不受奶牛品种和饲养环境变化影响,但是经过热加工后,乳制品中糠氨酸含量增幅很大”。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北京)中心主任王加启介绍。生鲜乳热加工程度越强,作为牛奶加工过程中出现的副产物糠氨酸含量就越高,乳球蛋白等生物活性物质损失越大。
国产UHT 灭菌乳样品中糠氨酸的平均值为196.1mg/100g蛋白质;进口UHT 灭菌乳样品中糠氨酸的平均值为227.0 mg/100g 蛋白质,远高于国产UHT 灭菌乳样品。
“进口常温奶糠氨酸更高,就表明牛奶灭菌时受热越高,其生物活性物质损失严重,其营养价值就降低,消费者喝到的就不是优质牛奶”。王加启如此表示。
我国原奶质量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2015年全国乳制品抽检合格率99.5%,高于食品抽检合格率2.7个百分点,成为名副其实的最安全食品之一。在奶源上,自2009年以来,农业部共抽检生鲜乳(指从奶牛、奶山羊等奶畜乳房中挤出的、未经加工的原奶)样品15.1万批次,抽检对象覆盖所有奶站,检测指标涵盖所有违禁添加物。检测结果显示也是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不少进口牛奶保质期长达1年
“一般而言,牛奶从第四个月开始,其物理性质将发生变化。比如说蛋白质开始析出,油和水开始分离,牛奶的香气、风味、甜度、口感、颜色都开始下降,苦味和不愉快的气味开始上升”,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理论上而言,延时超高温灭菌技术可以生产出保质期为一年的常温奶,但这是以牺牲牛奶品质为代价的,不少进口牛奶保质期甚至长达一年,这意味着当初杀菌时温度更高或时间延长,即使牛奶没有变质,但蛋白变性,造成营养也流失了很多,对吸收也不利,也失去了喝牛奶的意义。
有进口还原奶专门销往中国
胡说有理经过市场调查注意到,有些进口液态奶其实并非完全采用纯正的生鲜牛乳作为原料加工的,有的甚至也是拿奶粉还原而成。
一款来自澳大利亚的高钙低脂牛奶,产品包装上直接标注是“调制乳”,并称“含13%复原乳”,其产品配料表中除了“低脂牛乳”外,还有脱脂奶粉、乳矿物盐,另外还添加了“增稠剂”、“乳化剂”。
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复原乳又称“还原奶”,是指以炼乳或奶粉等奶制品为原料,添加适量水制成与生鲜乳中水、固体物比例相当的液体。由于经过多次热处理,复原乳的营养物质损失较大,糠氨酸含量升高,乳的固有风味降低。
进口巴氏奶保质期长于国内巴氏奶
巴氏奶是以新鲜牛奶为原料,采用巴氏杀菌法加工而成的牛奶,特点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采用72℃-85℃的恒温杀菌,在杀灭牛奶中有害菌群的同时完好地保存营养物质和口感,保质期一般为7天左右。
一一与国内巴氏奶保质期相比,进口巴氏奶保持期却在15天以上,最长的45天。特别是澳洲鲜奶,在该国保质期为7天,但卖 到中国保质期就延长至21天。
专家建议:挑选牛奶首选巴氏低温奶
面对市场琳琅满目的牛奶产品,消费者到底应该怎么选择?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大教授李胜利表示,总体看,只要是正规生产上市、保质期内的产品,质量安全上基本都没有问题,大家可以放心选择消费。
“从营养价值方面说,牛奶贵在鲜活,我推荐大家多饮用巴氏杀菌乳,也就是常说的鲜牛奶”,李胜利表示,这种乳品的杀菌方式既可以杀死致病菌,又能最大限度的保留生鲜乳中生物质活性。从方便来说,大家可以选择高温灭菌奶,可以长时间室温保存。对于乳糖不耐受者,可以选择酸奶等产品。
王丁棉也表示,台湾乳协理亊长施宗雄教授在福州两峡奶业交流会上曾说过:实验证明,巴氏奶的乳铁蛋白是常温奶的1800倍,而乳铁蛋白是提升免疫力的重要成分,若如此功能成分因超高温破坏了,那么牛奶还剩下什么呢?因此,条件允许,喝真正的巴氏杀菌奶更营养。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胡说有理、南方都市报、中国网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