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科右中旗:调稳减增 绿色发展
2016/09/19
“今年以来,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的指导下,我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质增效为目标调整产业结构,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构建了粮经饲统筹、农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全力保证农牧业稳定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上收效明显。”科尔沁右翼中旗旗长郭堂说。
改良品种 打造优质畜牧业
“密度高、活力0.8、调试温度41……”8月10日,在科右中旗赛诺草原羊业有限公司的胚胎移植中心,20名肉羊改良配种员正在技术员的指导下,现场学习肉羊人工受精技术。
“家里养了2000多只羊,准备进行肉羊改良。用杜泊羊改良后的杂交羔羊,不仅体重增长特别快、肉质好,双羔率还高,养这个品种,收入能提高不少。”来自哈日诺尔苏木的学员陈爱军说。
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买1只调教好的成年种公羊8600元,政府补贴3200元,配种员服务、配种药品全免费,配1只羊只收牧民10块钱,政府还补贴20元,配够500只羊再给改良员每只羊补贴2000元,产出1只杂交羔羊再补贴10元。这样算下来,光给羊配种,配1只就有30多块钱收入。
畜牧业既是科右中旗的传统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也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针对目前肉羊行业整体低迷、农牧民饲养肉羊普遍亏损的现状,科右中旗通过与赛诺羊业合作,进行改良技术服务和标准化饲养示范推广,培养了519名掌握改良技术的牧民,使杂交改良应用技术在全旗范围内得以普及。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杜泊羊胚胎移植5000枚,今年计划改良10万只本地母羊。”科右中旗赛诺草原羊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巴特说。为更好地实现3年内杂交改良100万只本地母羊的目标,他们通过提供优质种羊资源、订单回收保障、驻村技术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将先进的繁殖技术和科学的养殖技术在每个养殖户家中落地生根。
“每只种公羊每年至少改良50只本地母羊,每只杂交羔羊4个月至少长到65斤,我们再以高出本地羊价格每斤至少一块五的价格回收,从而实现每只杂交羔羊增加纯收入200元的目标,让牧民生产进入‘少养羊、养好羊、少干活、多挣钱’的致富轨道。”巴特说。
调稳减增 力保供需平衡
“针对全国玉米市场价格下滑态势,今年,我们压缩了玉米种植面积,进行了2万多亩的旱改水,同时为提升农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示范引种葵花、甜菜、马铃薯、中草药材、木耳等适合我旗种植的经济作物。”郭堂说。
在农业结构调整上,科右中旗根据玉米供求状况和生产发展实际,制定了“一调一稳一减二增”的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即科学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饲草饲料面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在270万亩左右;减少玉米种植面积30万亩;增加葵花、饲草种植面积。
科右中旗农牧业局局长赵连喜说,目前全旗葵花种植面积已经达到70万亩,马铃薯1200亩,高力板镇新套卜嘎查落实甜菜纸筒育苗移栽12亩。同时,内蒙古日出东方药业公司采取订单回收模式,在6个嘎查种植了200余亩中药材,巴彦呼舒镇察尔森化嘎查的2.2万棒木耳也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结合“十个全覆盖”工程与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实施,科右中旗通过引导发展以林果、蔬菜为主的庭院经济,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
“为了保证庭院经济果菜类苗木的供应,我们在巴彦淖尔苏木和巴彦呼舒镇15个蔬菜大棚开展茄果类蔬菜育苗工作,采用‘育秧基质+秧盘’技术进行育苗,保证了苗木的成活率。”赵连喜说,70万株茄果类蔬菜苗6月份以前已顺利发放到农牧民手中。
生态优先 坚持绿色发展
驱车驶过高力板镇赛罕塔拉嘎查,远远地就看见沙地中有一片浓郁的绿色,这些旺盛地生长在沙地的紫花苜蓿,使炎热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香。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牲畜总量的持续增加,如何破解保护生态与发展畜牧业之间的矛盾,如何在禁牧的同时保证牧民收入的增长,成为摆在科右中旗旗委、政府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为破解草畜平衡难题,科右中旗积极争取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在高力板镇两处沙化地块全力建设高质量、高品质饲草料基地。如今,这一片片泛着绿意的紫花苜蓿草地,不仅改善着生态环境,更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双赢。
“我们改变了以往农户小规模种植的模式,由企业与农牧户签订土地租赁合同和效益分红协议,形成政府、企业和农牧民共同参与的发展模式。目前,种草企业以及合作社已经达到5家,种植面积3万亩。”赵连喜欣喜地说。
除了为贫瘠土地增绿、为贫困老百姓添金的紫花苜蓿,还有生长在巴彦淖尔苏木的3000多亩欧李。这些酸酸甜甜的小红果,不仅每亩效益能达到1500元以上,其根须锁沙固沙的作用也十分明显。
站在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欧李育苗大棚里,内蒙古金格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孝楚说,10月底,棚里的28万株欧李苗就要出棚栽植了。明年,他们要和周边的农牧民合作,扩大种植面积,最终形成一条3万亩的欧李种植带。
文章来源: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