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开展还有:

行业新闻

全球奶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浅析

2016/02/01

北美集约型的大农场模式
  美国平均单产9吨以上,这要归功于美国奶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的发展模式,高度集约化大中型牛场的比例不断增加,最大规模为40000头。随着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美国对原料奶质量控制比较严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使用机械化挤奶,牛奶全程密封冷藏,在原料奶质量监控下有专员不定期检查,对不合格奶有严格的惩罚措施。此外,美国有完善的原料奶计价体系,将原料奶分类,加工厂分别用以制作不同乳制品,将用量上报农业统计局,再由统计局计算出各类原料奶价格,实现按质论价。

  在育种和繁殖技术方面,美国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奶牛育种体系,奶牛育种公司在奶牛品种的培育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后裔测定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占世界头数的25%,最后只有10%的候选公牛会成为种公牛,持续改良奶牛品种。此外,美国广泛推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克隆技术和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奶牛冻精和胚胎除了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至其他国家。在管理上,牛场非常重视饲料组成和日粮配方,基本都采用TMR饲喂方式,在疾病防治上,有完善的疾病管理规范,在牛场粪污处理与环境保护技术方面,美国对粪污排放有严格的规定,设立了动物饲养环境保护法,现美国对牛粪的使用方向主要有3种:附属对肥厚直接还田,固液分离后做垫料以及产生沼气。

 

欧洲集约型的家庭农场模式
  以荷兰为例,随着奶牛养殖业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奶牛养殖以规模化家庭牧场为主,奶牛总存栏量趋于稳定,家庭养殖规模有所提高,牛奶单产不断提高,2000年平均产奶量为7397kg,2011年平均产奶量为8063kg。

  荷兰的奶牛养殖业是一种以家庭牧场为基本单位的现代奶业生产体系,小规模(饲养规模小于30头)的家庭农场的比例正在逐年下降,中等规模(30~70头)的家庭农场的比例也呈下降趋势,而70头以上的大规模家庭农场的比例正在逐年提高,2000年70头以上的养殖规模占比为21.6%,到2011年,这一比重达到49.7%,适度的规模化和集约化饲养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又有利于技术推广与应用,促进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印度奶牛生产合作社模式
  作为传统的畜牧大国,奶牛养殖业尤为发达奶牛和肉牛的存栏总量超过2.6亿头,大约7000万农户饲养9800万头奶牛,平均每户奶农有1.2头奶牛,其中一半是水奶牛。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印度的奶牛饲养方式以散户为主,农户是奶业的核心力量,养殖规模多为分布在印度各乡村地区的小型农户,同时散户饲养的奶牛品种多以水奶牛为主,全印度境内拥有1~2头奶牛的农户养殖场占全印度养殖场的78.5%,产奶量占印度总产奶量的50%以上,特征为农民组织化程度高、人畜混。

 

韩小规模家庭牧场模式
  日韩小规模家庭牧场,户均50~60头。其特点是资源外来型,生产成本高。以韩国为例,韩国奶牛业从无到有,逐渐壮大,现在韩国奶牛单产经过不断进行良种选育,改善饲养方法,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进入规模化、高质化阶段。但由于受到土地和饲料的制约,近年来发展速度逐渐变缓,奶牛存栏数和总奶产量均呈下降趋势。目前,韩国奶牛养殖规模以50~100头为主,占养殖场数的47%,其次为20~50头的养殖场占28%,养殖规模在100头以上的占20%,存栏数低于20头的约占5%韩国的奶牛养殖高度发展适度规模。

 

全球奶业发展趋势
趋势一:全球一体化合作与并购加快
奶业发达国家间的奶业并购
  2008年,荷兰菲仕兰食品与坎皮纳国际合并为“FrieslandCampina”,成立荷兰皇家菲仕兰坎皮纳公司,成为全球第五大奶业公司。之前1989、1997、2001年,菲仕兰、坎皮亚公司还分别开展了并购业务。2014年8月,与中国沈阳辉山成立合资奶粉厂。

 

中国乳业参与的全球资源整合和扩张
伊利国际化
  2014年4月,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联手成立了伊利欧洲研发中心。2014年11月,伊利与美国奶农公司(DFA)共同出资建设的合资公司注册资本1亿美元,其中伊利投资3000万美元,持有合资公司30%股权。伊利与新西兰怀马特市合作中,拟新增20亿元人民币投入,投建全大洋洲最大的综合乳制品生产基地。其中,一期投入的12亿元,伊利在新西兰的投资额已超过30亿元。

 

蒙牛国际化
  丹麦Arla Foods(爱氏晨曦)增持蒙牛5.3%的股份。蒙牛旗下雅士利投资亿纽元新西兰建厂,蒙牛与北美食品巨头WhiteWave Foods建合资企业,蒙牛占51%。2014年2月,法国达能增持蒙牛9.9%股份。2014年11月,蒙牛与新西兰合作伙伴鹏欣和Miraka合作。

 

光明食品集团
  2010年其收购新西兰新莱特乳业51%股权,2011年在新西兰单独成功上市。2011年9月,光明收购澳洲品牌企业玛纳森食品公司75%股权。2015年2月,收购了以色列Tnuva的大部分股份,对应Tnuva的市场价值达到86亿谢克尔(折合约25亿美元,约153亿人民币)。

 

趋势二:奶牛养殖的智能化应用加速
机器人挤奶
  1992年,全球第一台机器人在荷兰奶牛场投入使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奶业发达国家人工成本的增加。全自动机器人挤奶系统越来越多地投入到牧场之中,并成为一种趋势。

  采用全智能挤奶、喂料和牛群管理系统,奶牛可以根据自己独有的生物钟选择自动挤奶时间。最大的优点在于挤奶全过程不许要人参与,减少了人为操作的不便。每个乳区独立挤奶,先挤完的乳区先脱杯,不影响其他乳区继续挤奶。每挤完一头牛,杯组集中清洗和消毒,最大限度降低牛群通过挤奶设备传播疾病。机器人自动挤奶技术为牧场提供了降低劳动力成本的机会,消除了每日两次的挤奶作业需求,使牧场的生活方式更加灵活。

  2004年,中国第一台机器人挤奶牧场为蒙牛澳亚牧场,2台利拉伐机器人。上海一家牧场计划从2015年开始,引进12台机器人。

 

其它智能化设备系统
  自动电子计量、电子耳标、基于云计算的牧场管理软件系统的应用。

 

趋势三:家庭牧场合作化
  法国牧场的经营方式大部分是家庭饲养模式,主要有两种法律承认的经营方式,包括单一家庭牧场、合作家庭牧场。其中,合作经营农场(G.A.E.C),是1962年立法承认的经营方式,鼓励2~10个农民联合经营。目前,在法国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合作家庭牧场模式开展经营。

  挪威,在过去的 5~10 年中,由 3~6 个家庭牧场合作共有、建成了为数众多的规模在 200~250 头的合作社牧场。

 

趋势四:场长、经理人牧场经营股东化
  在新西兰牧场经营有两种形式,即农场主式(Owner)和参股式(Sharemilker)。农场主式,农场主拥有奶牛场、奶牛和饲料地,并直接开展牧场经营管理。

  参股式是农场主拥有奶牛场的土地和基础设施,拥有部分奶牛,一般不直接参加牧场管理和经营活动,而是雇佣其他人员管理经营。

  从资产经营、牧场管理的角度,牧场经营股份化是有利于解决牧场主子女不再愿意子承父业的问题,同时,又从产权的角度,一劳永逸地鼓励了场长、经理的责任心与积极性。

 

文章来源:荷斯坦

 

版权所有:内蒙古乳博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蒙ICP备18004729号-3 技术支持: 会天下

在线咨询

网站已关闭

您的网站已到期,请及时续费
联系电话:400-606-1198

微信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