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牧场,路在何方?
2016/01/22
2015年年末,深冬。笔者因公差,路过包头土右旗一所偏僻农村小学,偶遇这样一幕:一位老师傅正从三轮车上卸下两大桶牛奶,往校内搬。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乳业发展的爱心人士,不禁会想:国家开展学生奶计划已经有些年头,为什么在中国的乳都附近,还存在这样一种原生态的形式为小学生们增加营养?是教育部门克扣了学生的补贴?是该校老师以权谋私自行采购?“这牛奶多少钱一斤卖给学校?”笔者随口一问,老师傅说:“介个不要钱。”
好奇之心驱使我一探究竟。在我一再坚持下,老师傅决定带我去牧场走访一番,牧场的老板道出了其中的原委。
这个老板经营的是一家有着800余头奶牛的中小型牧场,每天产鲜奶9.5吨,长期供应附近的一家国内知名乳企。进入冬季,接到乳企通知,对牧场的生鲜乳进行限量收购,每天只收购现有产量的80%,剩余生鲜乳让牧场自行处理。这样一来,除去牧场小牛犊日常喂养所需生鲜奶,仍有1吨多生鲜奶无法消化。牧场老板不忍心将优质生鲜乳白白倒掉,决定免费送给学校的孩子们,同时承诺生鲜奶保证安全。然而在“公益”的背后,其实是牧场老板经营的无奈。 经过多方证实,类似该牧场的遭遇,在牧场行业中属于普遍现象,很多企业都接到了乳企限购通知。
与牧场老板们的无奈,形成强烈反差的是2015年牧场企业在资本市场的狂欢。截至2015年末,登陆新三板的牧场企业有中鼎牧业、赛科星、上陵牧业、多尔克思、金宇农牧等40多家;另外,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1月19日,A股市场上市的乳品加工企业多达8家,涉及股本111.93亿股,市值1,789.40亿元。
一面是中小牧场被限购减产,经营陷入困境,前景黯淡;一面是牧场企业纷纷挂牌上市,一轮又一轮的增发、重组。现象与现实的矛盾,让笔者做了更深层次的研究。
2015年8月18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中国奶业D20峰会上表示,“我国奶牛存栏达1400万头,牛奶产量稳定在3500万-3800万吨的水平上,位居世界第三。”此外,2014年,我国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已达45%,挤奶机械化率达90%,分别比2008年提高了25%和39%,年产9吨以上的高产奶牛超过130万头,养殖“小散低”的局面实现扭转。
几年内,奶牛饲养逐步从奶站/小区→中小牧场→万头牧场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过渡。规模化牧场中,300—2000头的中小型牧场数量占比达到70%以上。这些中小牧场和养殖户,普遍存在着单产低、管理水平低、采购成本高、销售议价能力弱等问题。
受国际市场原料奶供应影响,2014年3月至今,原奶收购价格大幅下降,如某乳企给出的价格从6.2元/公斤一路下跌,直至目前3.9元/公斤左右,部分乳品企业还对牧场下达了限购通知。在此期间,中小牧场盈利能力明显下降,部分经营能力差的牧场甚至被淘汰出局。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小牧场“抱团取暖”、合作发展的模式大行其道,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成为中小牧场突破的方向之一。
在这条寻找突破的路上,骏华农牧、赛科星、中鼎牧业等企业依靠自身的优势,迅速发展,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似乎是取得了克服中小牧场企业发展瓶颈的真经。
总结其发展路径,模式有三,各具长短。
第一、自有单体牧场挂牌,以挂牌公司为主体获得资本杠杆,通过定向增发、兼并重组,迅速做强做大。该类型典型案例当属宁夏骏华农牧。其优点在于:市场价格公允,企业区域、地理优势得以发挥,有效形成聚集效应,产生规模化效益。
宁夏骏华2011年5月在沙漠上破土动工,2014年7月8日挂牌新三板,此时存栏量不超过1500头,实实在在的一个区域性中小型牧场。此后,通过几轮重组、定向增发,奶牛存栏量直指15000头。将周边5个中小型牧场合并至骏华农牧旗下,统一饲喂、统一挤奶,成为宁北地区首屈一指的万头牧场。
宁夏骏华主导 “抱团取暖”模式,是中小牧场寻求突破的一次成功尝试。
第二、以核心技术为依托,通过并购既有资产,形成具有核心技术、主营业务突出的上市主体。该类型典型案例当属赛科星,其优点在于:公司具备市场核心竞争力,具有高科技题材。
成立于2006年的赛科星注册资金1.8亿元,主要业务为生产及经营荷斯坦牛及娟珊牛冷冻精液、奶牛人工授精冷配服务、奶牛养殖与繁育、出售牛胚胎等业务。2013年收购犇腾牧业、2015年收购北方联牛、收购赛优牧业70%的股权;经过一系列中小牧场的收购重组,奶牛存栏量从1000多头增至90000头,牧场规模进入行业前列。
赛科星挂牌上市过程中,通过收购众多中小牧场,形成统一的联合体;众多牧场通过与赛科星的合作增强了牧场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三、以牧场管理为核心竞争力,通过委托经营、租赁为主,自建牧场为辅的形式,进行存量整合,实现快速扩张,登陆资本市场。该类型典型案例当属中鼎牧业,其优点在于:公司固定资产投入量低,可快速复制扩张。
中鼎牧业成立于2013年5月,截至2013年底中鼎牧业托管牧场数量为3个;2014年全年,中鼎牧业新增托管牧场数量为20个;截至2015年7月底,中鼎牧业拥有5个标准化牧场,托管58家牧场,牧场存栏奶牛约40000头,日产鲜奶约450吨。
中鼎牧业牧场数量的变化与原奶价格的变化关联度极高。始于2014年3月的原奶价格下降持续至今,在此期间中鼎牧业高速发展;这也是众多中小牧场寻找出路的过程。
作为中小牧场企业,可以根据代价的高低做出发展选择,三种商业模式都是“抱团取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牧场企业管理水平低、采购成本高、销售议价能力差的问题。
但是从长远来看,企业内部、外部都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难题。在内部,单体万头牧场带来的环境污染,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来解决,这无疑增加了很高的运营成本;在管理上,需要人才梯队建设和培养,而人才短缺在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全资分散型联合体、以托管/租赁为主的联合体,面临的管理问题、人才短缺问题同样是致命的短板。在外部,乳品加工企业的限购又让先前的努力似乎失去了价值感。
中小牧场,路在何方?
牧场业的从业者们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行业的未来,需要非凡的智慧和魄力,突破行业发展的困局。
文章来源:北方先行营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