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年对美国奶牛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和事
2015/10/21过去20年的美国奶业,有17项科学技术进步和事件或多或少也对我国奶牛养殖业产生过一定影响,如选用基因组验证公牛、尝试并推广同期排卵技术、普及超声波诊断技术、逐步重视奶牛福利、尝试围产期使用镇痛药、积极推广对初生犊牛强行灌服足量高质量洁净初乳、引进先进奶牛舍建造理念、尝试规范兽医用药、关注原奶质量、应用奶牛信息技术、尝试应用实验室早期妊娠诊断技术及早揭发空怀母牛、改善围产期饲养管理,以及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诊断疑难疾病等等。
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2004年首幅牛类动物全基因组图谱向全球公布
该项重大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和首幅牛类动物全基因组图谱完成具有划时代意义。目前奶牛群体遗传改良实践正由选用传统后裔测定验证公牛(注重TPI值;需等待后裔测定成绩,一般5-6年)向采用基因组测定验证公牛(注重GTPI值;不需等待后裔测定成绩,一般仅1年左右)转变,就是最鲜明的例证。此外,Y染色体部分片段缺失(前述文章业已介绍过)降低奶牛群体繁殖率、致死基因造成胚胎早期死亡、牛白细胞粘附力缺乏症(BLAD)、脊椎畸形综合症(CV)等等,均可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予以准确诊断。还有,某些难以培养或难以确定血清型的病源微生物,如支原体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等等,也可藉助该项技术(如多聚酶链反应,即PCR)予以快速准确诊断。
二、1995年首次成功开发出同期排卵技术
同期排卵技术有许多版本,但其核心框架程序都是:注射释放激素+注射前列腺素+注射释放激素+定时配种。就规模化奶牛场群体繁殖管理而言,如不应用该项技术,那毫无悬念会致群体整体繁殖效率下降。美国奶牛场普遍应用该项技术,鲜见不用者,获得很大收益。我国现代牧业拥有成母牛超过8万头,正是依赖同期排卵技术,使其16个运营奶牛场群体21日妊娠率高达25-32.5%之间。
三、奶牛疼痛评价和镇痛技术
既往20年,缘于动物福利保护组织的竭力推动和不懈努力,美国奶牛兽医临床学界开始关注奶牛疼痛的客观评价方法和各种有效镇痛手段。曾尝试应用测温术、压力痛觉计、心速计、压力垫和测定血浆神经肽水平等一系列方法来客观评估奶牛疼痛程度及对其生理机能的影响。同时,采用新型非固醇类抗炎解热镇痛药物如美洛昔康(Meloxicam;商品名为美达佳;1次注射药效可至少持续3日)、氟尼辛葡甲胺和卡洛芬(Carprofen)等来缓解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奶牛疼痛,收到较好成效。尤其在执行产后监护流程操作时,如能整合镇痛技术,那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2003年12月23日确诊首例疯牛病
约10年前的2003年12月23日,美国确诊首例疯牛病,这一事件震动美国朝野。而在2001年,英国曾爆发涉及2000病例的口蹄疫,结果导致英国当局下令屠宰了约1千万头牛羊。这两次严重事件确实警醒了当时尚处高枕无忧的美国最高兽医管理部门和在第一线工作的临床兽医师,因而举国上下及时紧急动员,克服麻痹情绪,严格生物安全警戒措施,坚决杜绝爆发任何大规模流行病的可能性。美国是在上世纪的1929年扑灭口蹄疫的,距今已84年。这10年的努力,使其依然未遭受到口蹄疫的威胁。继扑灭口蹄疫成功之后,美国又于上世纪的1934年发动对布病进行扑灭。当时全美牛群布病感染率高达11.5%,经近80年努力,特别是近10年加速扑灭行动,现除黄石公园野生动物个别麋鹿和野牛外,美国全境已扑灭布病。
五、超声波技术应用
便携式超声波诊断仪已成为奶牛临床兽医师的必要装备之一,其不仅能做妊娠诊断,还能判断胎儿性别、胎龄、繁殖系统病理异常、跛行病理变化、以及肺组织和乳腺组织器质性损害。超声波技术应用的最大贡献之一是清晰揭示了牛类动物发情周期双卵泡波(或更多)的消长规律,这直接催生了同期排卵技术的问世。
六、1994年批准使用人工合成生长激素
人工合成生长激素应用在奶牛养殖业,不仅提高了奶产量,还使奶牛饲养管理发生了伴随应用人工合成生长激素相对应的变化。但是,更为重要的是,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强烈抵制购买应用人工合成生长激素生产的牛奶。这进一步引发了对市售牛奶如何标示的争论,同时消费者亦更重视原奶生产过程、原奶质量控制和原奶食品安全。
七、新疫苗开发和使用
得益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用于奶牛群体防疫的各种分子疫苗先后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并获得巨大成功;如牛病毒性腹泻病毒II型疫苗、鼻腔接种疫苗、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核心抗原疫苗、梭状杆菌疫苗和保护胎犊疫苗等等的先后问世,均使奶牛临床兽医师较20年前能够更加得心应手地向奶牛群提供不同行之有效的免疫方案。
八、设计和改进牛舍设施
20年前,奶牛临床兽医师极少关心奶牛舍建造设计和内部设施布局及安置。如今,为提高奶牛舒适度和劳动效率,奶牛临床兽医师必须与农业机械工程师、奶牛舍建筑师、奶牛畜牧师、奶牛福利专家等并肩作战,协调一致并创造性地设计和改进奶牛舍建造和内部设施布局及安置。现在流行的低屋面横向通风大跨度奶牛舍、正压通风犊牛舍、主挤奶厅和特殊挤奶厅、特殊处理区、双向通道、整体自动集纳自动刮板清粪系统、整体自动集纳水冲清粪系统、拼装式产栏、自锁撞门保定、颈枷牛舍或颈轨牛舍、沙卧床或水卧床或厚橡胶+垫料卧床、液压自动翻转式修蹄系统、无损伤颈枷系统等等,均是这方面鲜明的例证。
九、奶牛福利
由自由放牧方式转为集约规模化舍内饲养,无疑是对奶牛福利的巨大挑战,欧盟要求所有奶牛养殖者每年必须让奶牛在牛舍外自由放牧60天,就是为了缓冲集约规模化舍内饲养对奶牛福利的负面影响。过去20年,尤其是最近10年,奶牛福利已成为美国奶牛生产医学的中心议题,动物福利学会的成立就是这种努力的标志,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奶牛福利专家,由这些专家制定的奶牛福利评定标准、奶牛处理程序标准和奶牛运输标准等均已被美国广大奶牛临床兽医师接受并逐步推行。
十、奶牛免疫学
过去20年奶牛免疫学的重大进展主要反映在犊牛方面,如母源性抗体的生成和转运、被动免疫的建立或失败、如何确定被动免疫是否建立等等。此外,亦更深刻地理解了犊牛细胞免疫生理功能的某些特点,以及犊牛自主免疫系统如何发育和成熟。正是未将犊牛免疫学这些进展束之高阁,而是及时应用于生产实际,所以极大改进了初生犊牛存活率,并且对哺乳犊牛进行免疫注射的时间也大大提前(即使存在母源性抗体干扰)。
十一、奶牛信息技术
牛群资料数字化管理和远程实时监控、牛群发情远程实时监控、全混日粮制作和投放远程实时监控、牛群健康远程实时监控、奶牛远程医学、奶牛数字化尸检报告等等,无疑都是信息化技术对奶牛生产医学的巨大推进。
十二、奶牛营养学
奶牛营养学过去20年的进展主要体现在理解能量、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对奶牛健康和生产性能的重要影响。另外,对干奶期奶牛营养需要的进一步透彻理解,也促进了围产期管理工作的改善和提高。所有这些,对保证奶牛群体高产性能、维持群体健康和提高繁殖效率均发挥了巨大作用。
十三、各种疾病诊断技术
过去20年各种疾病诊断技术对奶牛生产医学产生重大影响的首推免疫组化技术(IHC)、多聚酶链反应技术(PCR)、实时多聚酶链反应技术(Real Time PCR)和复合多聚酶链反应技术(Multiplex PCR)。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诊断疾病的准确性,也显著改进了诊断疾病的时效性。
十四、妊娠诊断技术
美国奶牛临床兽医师的手臂一般被赞誉为“金手臂”,这是因为这些临床兽医师大凡从业25-30年后,其做奶牛妊娠诊断的次数都会超过1百万头次。过去20年,奶牛妊娠诊断技术已由原先单纯裸手直肠检查(凭感觉)发展到应用超声波诊断技术(以直肠检查基本技术为基础,凭视觉),再推进到采取血样(测定妊娠相关糖蛋白,即PAGs)或乳样(测定孕酮水平)做实验室妊娠诊断。在奶牛配种后28日采取血样测定PAGs,空怀牛的准确率高于99.5%,这几乎可以完全取代美国奶牛临床兽医师的“金手臂”,并显著提高群体繁殖效率。
十五、原奶质量控制
其目的实际涉及到食品安全生产。在美国,如向原奶添加水,将会获有期徒刑6年;如果细菌数每毫升超过10万或有药残,将被拒收。目前,美国绝大多数奶牛场原奶每毫升细菌数低于1万,体细胞数少于15万;全国全部奶牛场原奶均无药残。取得如此成绩,自然饱渍全体美国奶牛临床兽医师和奶牛场场主的汗水。如何确保原奶质量获得有效控制?常需在以下节点予以特别管控:
1. 常规兽药种类、数量和用药量。
2. 给药途径和注射部位。
3. 挤奶操作流程。
4. 牛体卫生。
5. 挤奶设备功能。
6. 原位清洗。
7. 冷排功能。
8. 储罐功能与清洗。
十六、寄生虫抵抗力的发现见和确定
在全球范围内,业已发见牛类动物寄生虫对驱虫药具有抵抗力,这极大促进了美国奶牛临床兽医师重新思考和改进奶牛寄生虫防治管理手段,藉以避免或降低寄生虫抵抗力。这些手段包括采用寄生虫药敏(指驱虫药)实验、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驱虫药、研发新型奶牛寄生虫驱虫药和改变传统防治管理程序等等。
十七、规范兽药使用
美国奶牛生产医学严格规范兽药在奶牛场的使用。
文章来源:Hesi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