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开展还有:

行业新闻

我国原料奶生产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5/09/16
(一)原料奶的生产现状
  近年来我国乳业发展明显加快,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原料奶生产国。2014年全国原奶产量达3 725万t,同比增长5.5%。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监测的数据显示, 2014年规模牧场奶牛存栏达1 497.9万头,比2013年增加4%。尽管小规模养殖户纷纷推出奶牛养殖业,但规模牧场扩增带来的原奶增量抵消了小规模养殖户退出导致的原奶减量。
  我国奶业在目前发展中,仍存在着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适应的问题,外在表现为奶价不断波动,“奶荒”与“倒奶”现象交替发生。事实上,2014年底到春节前这一段时间,国内再次发生“倒奶”事件,国内乳业又再次陷入反复轮回的“恶性循环”中。然而就在状况不断凸显的现状下,有些企业为了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仍继续收购原料奶,卖不出去的喷粉入库,导致大量库存积压。

(二)数据说明
  研究原料乳的生产现状,不仅要研究价格本身,还要对其系统中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分析各个因素对原料奶生产的影响,但原料乳市场的运行现实表明各因素又是相互制约、错综复杂的。因此,本文在分析原料乳生产情况随时间变化的基础上,从市场供求关系角度入手,分析影响原料乳生产的原料乳收购价格、单产、存栏、生产成本等供给因素和企业加工能力、居民收入水平、乳制品消费量等需求方面因素。
  本文需说明的是:
  (1)本文的规模标准依据《全国农产品成本资料汇编》的划分标准,散户的饲养规模为0~10头,小规模为11~50头,中规模为51~500头,大规模为500头以上。
  (2)生产成本包括每头牛物质服务费和每头牛人工成本,其中物质服务费由直接服务费和间接服务费组成。
  (3)居民收入指居民的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收入范围包括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并不包括生产者收入和加工企业收入。

(三)供给因素变动对原料奶生产状况影响的分析
  3.1 原料奶收购价格
  根据农业部对全国10 774个登记在册的生鲜乳收购站周价检测数据可知,奶价从2010年1月的2.67元/kg,快速上升到2011年3月的3.20元/kg。在2013年6月以前奶价相对稳定,波动不明显,但在此之后奶价一路飙升,2014年2月奶价升至4.28元/kg,同比增长33.75%。随后奶价一路陡降,2015年2月跌至3.43元/kg,同比降低19.86%。环比波动中,总体波动幅度不大,但从2013年5月开始原料奶收购的环比波动幅度增大,最高时为2013年9月的环比增长6.85%。之后从2014年2月开始连续14个月环比降低,减幅最高时为2014年12月的6.88%。原料奶收购价格的波动直接的影响了原料奶的生产。
  2013年1月,正值奶源相对紧缺,乳制品加工企业竞相抬高收购价格争夺奶源,致使奶价持续上涨至2014年2月的4.28元/kg。由于养殖户习惯性重视短期收益,当近期价格出现升高趋势时,养殖主体更容易对未来原料奶收购价格看涨,从而盲目扩大养殖规模。随着原料奶产量的增加,市场上原料奶的供给大于需求,此时乳制品企业就会提高收购条件,压低收购价格,致使原料奶价格持续下降,养殖主体对短期奶价看跌,于是开始“杀牛倒奶”,减小养殖规模甚至退出生产。
 
  3.2 奶牛存栏数、奶牛平均单产
  在2009—2012年,我国奶牛存栏数和牛奶产量呈不断上升态势。由于2011年较高的奶价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农户养殖积极性增加,在2012年时存栏增加至1 493.9万头,同比增长3.73%,原料奶产量也增加至3 743.6万t。2013年随着玉米、豆粕等饲料价格的上涨,养殖成本上升,使得部分养殖主体退出养殖环节,原料奶总产量下降。2014年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持续涌入奶业,奶牛进口数量不断增加,各地疫情控制良好,使存栏量增加,从而原料奶的产量又得以回升。在规模牧场奶牛存栏(100头以上)占全国存栏比例45%的现状下,规模牧场原料奶产量的增加冲减了小规模养殖户退出带来的减产。
  2010年奶牛存栏比2009年增加12.68%,但是牛奶产量(存栏数*单产水平)只增长了1.55%。由此可见,奶牛的单产水平下降。相对于奶牛存栏,单产水平的高低比存栏数对原料奶的生产影响更为显著。2009年原料奶的单产为4.8 t/头,除2010年有所降低外,2011年开始逐年增加,并保持在5.5 t/头左右,而在以色列地区奶牛单产最高可达10.34 t/头。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原料奶的单产水平相对比较低,因此,提高单产水平是增加原料奶产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养殖户的增收的重要手段。
 
  3.3 生产成本
  在奶牛养殖业中,饲料成本占其生产成本的55%~65%,因此,饲料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到奶牛养殖的成本,进而影响养殖户利润。玉米作为奶牛精饲料的最主要成分,从2009年1月的平均1.55元/kg连续上涨到2010年1月的1.89元/kg,涨幅达到21.94%,就仅玉米的涨价而言,他使农户的养殖成本增加了496.40元/头。同时,豆粕(豆饼)作为奶牛饲料的重要的蛋白质来源,由2009年1月的3.82元/kg,上升至2010年1月的3.85元/kg。就仅豆粕涨价而言,农户的养殖成本增加了8.76元/头。这两项因素的变动导致农户的收入减少了505.16元/头。
  原料乳生产是生产资料投入和生鲜乳产出的过程,奶牛养殖的生产成本,从构成上可以分为物质服务费用和用工作价。其中,物质服务费占到生产成本的80%以上,并且规模越大,物质服务费所占的比例越高。总体上,无论是哪种养殖规模,其物质与服务费、人工成本从2009年以后都在逐年增加,2013年达到最高值。除了2010年小规模的成本利润率最高外,从2009—2013年,奶牛养殖的成本利润率与其养殖规模呈负相关关系,养殖规模越大,成本利润率越低。但是规模越大,越注重对生产效率的要求,其较强的与技术、资金、资源结合的能力,更有利于实现原料奶生产的优质优价。
 
(四)从需求方面对原料奶生产状况影响的分析
  4.1 企业加工能力
  在国际奶价下降的大背景下,散户、小规模奶牛养殖企业受自身能力的约束,技术的缺乏、人力的投入、饲草料的投入与原料奶的产出入不敷出,因此出现奶农“倒奶杀牛”的事件时有发生。中大型奶牛养殖企业虽有实力去维持运营,但与外国的牧场养殖规模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且配套技术、设施不健全导致其生产成本远高于国外。同时技术不高,平均单产水平较低,原料奶制品的质量标准远低于国外。因此只有多吸收引进国外规模化、标准化的规模养殖技术,建立标准化农场统一管理,才能真正提高企业加工能力,降低原料奶生产成本。
 
  4.2 居民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不仅决定着消费者购买能力,同时也影响着生产者的行为。与生活必需品相比,乳制品具有更高的收入价格弹性。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乳制品的属性开始从奢侈品向日常消费品转变。乳制品消费重点集中于城市,而农村消费者对乳制品的营养认知程度相对较差,加上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致使乳制品在日常的饮食中出现率较低。2009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为17 174.7元,2010年比2009年增长了11.26%,2011年增长幅度为14.13%,此后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增速减为13.63%,即我国的城镇居民收入在不断的升高。我国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也由2009年的5 153.17元增长至2012年的7 916.58元,平均增长幅度为17.88%。
  当乳制品为正常品时,其收入价格弹性为正,即随着消费者近年来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乳制品需求量就会增加,在乳制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曲线右移推动乳制品的价格上升。因此,在市场传导机制下,乳品加工企业会增加乳制品生产,增加对原料奶的需求,从而推动原料奶的生产。原料奶的供给增加,乳制品属性转为必需品时,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者需求不会大量增加,过量的供给最终导致乳制品价格的下降,原料乳价格的呈现小幅度下降趋势。
 
  4.3 乳制品消费量
  我国大中城市人均乳制品购买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自2009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鲜奶消费量已从17kg下降到 14 kg左右,城镇居民的乳制品消费支出占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由4.38%降到了目前的4.2%左右;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的人均乳制品消费量虽然有所增长,但增速十分缓慢,目前人均消费只有7.6 kg左右。
  2014 年全国液态奶产量2 400.12万t,下降0.91%;全国干乳制品产量251.70万t,下降4.17%。从产量来看,2014年干乳制品产量实际上下降到了2006年的水平。从这2组数据的走势不难看出,国内乳品消费市场已经进入了增速放缓的平台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接连不断的乳制品安全负面报道的影响,消费者信心还未得到完全恢复;另一方面是乳制品零售价格居高不下,市场奶类商品价格上涨导致需求下降,在 2013—2014 年期间“奶荒”的影响下,乳品企业基本不再生产利润微薄的袋装纯奶,加大了高端液态奶的生产比例。加上乳制品的大量进口,严重挤占了国内奶业市场消费份额,较大程度冲击了国内乳、制品的销售,造成国内生鲜乳“供大于求”的局面,并且原料奶的价格持续下滑。

(五)我国原料奶生产的几点建议
  5.1 建设饲草料基地,促进生产可持续发展
  由于我国资源的分配不均,以及近几年玉米等播种面积减少,总产下降,导致玉米、豆粕等价格起伏不定,以致一些小规模养殖的成本无法估计,再加上原料奶价格的下跌,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养殖场户应摆脱落后管理模式,加快向牧场转型的步伐,建设饲草料基地同时引导广大饲养奶牛场(户)种植青贮玉米、苜蓿草、大麦等奶牛专用作物,调整种植业结构,从而大力推进种养结合模式,促进奶业可持续发展。
 
  5.2.改良奶牛品种,提升奶牛单产水平
  从奶牛单产和平均售价比较而言,规模化对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原料奶质量方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并且在奶牛疾病防控、卫生环境上都优于散养和小规模奶牛养殖。改良奶牛品种不仅仅要引进优质奶牛,更要应适时淘汰低产、病残奶牛,同时保护好现有优质高产奶牛,保持生产发展后劲。
 
  5.3 突出重点,保护优质奶源基础
  虽然我国已经设立了一些标准化养殖场,在当前供求关系下,未来奶业将呈现“质量比拼”的激烈态势,落后的生产基地和劣质的奶终将被淘汰。因此乳企要确保对奶牛规模养殖场、生产乳粉用奶牛场、奶牛小区转型规模场等优质奶源基地的生鲜乳收购,保护奶业发展基础,对其结构性的生鲜乳自然增量不得限收、拒收。应该依靠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出更多的优质奶,确立产销一体化模式,增加奶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5.4 提高产品质量要求,健全相关部门监管体制
  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对乳企的监管或督促其加强自检,乳企应在充分利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继续创新,提高对原料质量的控制,以提高产品质量,相应提高我国乳制品的质量等级数据;同时要严格执行监管处罚制度,必须淘汰劣质品;除此之外,需充分考虑我国大众消费群体的消费能力和意愿,要逐步树立国人对国产奶质量安全的信心。

信息来源:中国畜牧杂志网
版权所有:内蒙古乳博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蒙ICP备18004729号-3 技术支持: 会天下

在线咨询

网站已关闭

您的网站已到期,请及时续费
联系电话:400-606-1198

微信扫码添加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