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亮的紧箍咒下奶粉生产企业该做些啥
2015/08/06对奶粉生产企业的紧箍咒再一次念响了,而且这一回的念法还特别正言厉色。8月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一份有关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抽检报告,进口样品全部合格,465批次国产样品中却有42批次不合格,而这已是年内第三次同类的专项监督抽检了。据称,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个别营养元素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产品不符合包装标签明示值等。由于抽检结果是向社会公布的,上了“黑榜”的企业压力巨大,苟活已无退路。
反复的监督抽检、公布“黑榜”、展示不合格项目的理由和数据等,监管部门已经做出了前所未有的釜底抽薪之举。曾听食监药局的人士说,这几年来,食药领域的监管措施可谓多矣,但多半起到的只是警示作用,被查出问题的企业只需交纳少量罚款、递交整改报告往往即可过关,其结果必然是老方一帖,或是猫鼠之间的捉放游戏。尤其是那些规模相对较小、管理薄弱而又急功近利的中小企业,个别的甚至还把成功逃避有关部门的惩处约束,作为自身存在的技能,经营谋略邪门至此,着实令人吃惊。
然而今年连续三次的专项监督抽检,重点针对的正是这些中小型奶粉生产厂家。奶粉可是婴幼儿的食粮,兹事体大,来不得半点马虎,但个别生产厂家总是特别马虎。陕西喜洋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名负责人声称,该公司所生产婴幼儿奶粉的硒含量其实已与国家标准相差不多了,这回抽检仍被定为不合格。那么,为何不设法改变这一点相差?由于实际的营养元素指标与标签的明示值不符合,陕西圣唐秦龙乳业的奶粉连续三次上了“黑榜”,既然已经很清楚问题出在哪,为何不全力弥补这一缺陷而听之任之?按目前的生产技术水平,消除这些产品缺陷并不成问题。无疑,个别企业不愿朝合格的目标再努力几把,才是奶粉质量成为老大难问题的真正症结。
哼小调般的念咒太过温柔,无法让那些不当之利面前蠢蠢欲动者头疼脑裂。食药监部门这回在高声念咒的同时,挥起的还有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对于上了“黑榜”的奶粉生产厂家,不仅将采取限期整改、阻断销售链等手段,更厉害的招数是对个别企业采取注销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等做法,引导中小型企业兼并重组,使屡错屡改、屡改屡犯的企业淘汰出局,杂牌奶粉的生存空间由此绝灭。
多年前,安徽等地的“大头娃娃”的悲剧让国人震怒;这几年,国人买空洋奶粉的新闻又让世界惊诧。不能再让母亲们为获得一罐安全无忧的婴幼儿奶粉而伤神了,或许,我们如今所做的一切已经有些迟了,但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目前,工信部等四部委出台的《推动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已获国务院同意并实施,2018年底全国形成3-5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婴幼儿奶粉企业集团,前10家国产品牌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超过80%的目标已经明确。紧箍咒面前,光捂住自己的耳朵有什么用?不要把能忍熬住敲打当成自己的本事,没有退路也并非坏事,时间还剩三年,你只有好好向前走这一种选择。
对奶粉生产企业的紧箍咒再一次念响了,而且这一回的念法还特别正言厉色。
信息来源:每日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