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农的利益不能被“一倒了之”
2015/06/24
养了几十年奶牛的山东奶农裴树克去年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倒奶”。“200多公斤牛奶,‘哗’地一下全倒在地上,我长这么大都没见过,那眼泪掉得……”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两鬓有些斑白的裴树克仍难抑泪水。然而,裴树克和他的同行们并未料到,“倒奶”只是个开始。2014年年底以来,国内奶牛养殖户杀牛弃养现象频频出现。记者近日在北京、山东、陕西等多地采访发现,由于原奶价格低迷,一些地区倾倒鲜奶、卖牛宰杀现象仍在持续,部分养殖户损失惨重。
养殖奶牛作为当地奶农的主要经济来源,受到饲料成本的上涨和当地收奶价格的暴跌,使得奶农入不敷出。部分奶农因为在无经济来源的条件下,实在无法承担高额的饲养费用,无奈之下变卖了奶牛。
乳业公司经理称因为近年来散户的奶源没有卫生保障,公司大范围降低了对散户进行收奶。无论乳业公司和奶农之间是否签订购买协议,即便是口头协议,乳业公司也应该和奶农们“打个招呼”或者是提出公司的担心和建议。这种单方向的停收行为,让奶农如何自处?那些卖不出去的“廉价”鲜奶岂不是白白浪费?以保证奶源为由拒收的鲜奶是否通过检验就被打上“不合格”的标签?如果奶源真的不合格被贩卖到黑市上散卖流入市场谁又来负责?
奶农和乳业公司就是奶业链条的端口,应该互相促进和监督,才能使得奶业市场更加健康化、产业化发展。但是乳业公司没有做好奶农和市场引导者的作用,单纯的减收不是保障奶源的手段。现阶段看,乳业公司的自有农场不可能保障强大的供应市场,一旦市场缺少奶源,再回头找奶农的时候,奶牛都被贱卖了,何谈奶源?这就不仅仅是断供的问题,更不利于一个正常经济体系的发展。
为了保障散户奶源的质量,乳业公司可以为农户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援,也可以上门取奶或者是把散户奶牛集中到一个固定地区进行集中收奶。为了市场长期健康的发展,可以由乳业公司和奶农成立乳业联合会,共同承担一些市场责任。
地方政府也该多为奶农提供必要的补贴和贷款,帮助奶农度过难过。毕竟最为几十年以养奶牛为生的农户们不是卖了奶牛就能解决经济来源的。
一个健康、长期发展的乳业产业,不是说依靠部分人和集体就能扛起的,需要注重每一个环节。政府应该有方向,企业应该有担当,农户应该有技术,消费者才能喝到放心奶。
信息来源:陕西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