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乳企纷纷出海并购 国内并购略显平淡
2015/06/11“乳企间的并购早就开始了,大企业目前都在做。”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昨日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不过,国内乳业的并购案例并不多,而通过目前乳企的动作看,一些大型的乳企正在将触角伸向欧洲,海外并购节奏加快。
众所周知,2013年,国家提出乳业的并购重组,但事实上,在国内出现大量的倒奶杀牛事件后,中小乳企的现状并没有大的改观。目前依然在低价卖奶,甚至大部分奶都卖给了奶贩子而非乳企。产业集中度低、规范化、规模化以及现代化都对当前乳品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调整成必然趋势。
6月8日,伊利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目前正在与贵州省贵阳市洽谈关于贵阳三联乳业有限公司(简称“三联乳业”)的重组合作事宜。
伊利股份此次收购国内乳企的消息无疑成为乳业市场的一大亮点,但除了伊利股份外,其他的乳企在国内出手并购的动作并不多。
数据显示,国内100头以下的养殖户占行业比重55%,而规模化养殖是未来的趋势,中小养殖户退出只是时间的问题。
在业内人士看来,国内乳企间的并购案例之所以不多,是因为国内乳企间的并购不能够产生互补效应。
乳业资深研究员宋亮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年蒙牛并购雅士利,是因为蒙牛缺乏奶粉业务板块。而飞鹤乳业并购关山乳业也是为了拓展羊奶粉。如今,国内乳企已经是全产业链模式发展,企业间的并购如果不能产生互补性,那么并购后就会给企业带来负担,这也就造成了乳企间的并购重组速度放缓。
而纵观我国大型乳业的频繁“出海”并购行为可知,它们看中的不仅是海外的奶源,更重要的是技术。
数据显示,自从2010年光明乳业收购新西兰新莱特51%股权后,就拉开了国内乳企海外布局的序幕,伊利股份、蒙牛、贝因美、新希望、飞鹤乳业等相继“出海”寻找合作伙伴,布局奶源、投资建设工厂以及研发中心。
在宋亮看来,国内企业纷纷出海的原因,主要是借鉴国际乳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完善自身产业链建设和长远发展作准备。
当越来越多的国内乳企将触角伸向国外时,国内原奶企业也开始寻找自己的出路。
信息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