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开展还有:

行业新闻

中国乳企集体出海直指南美

2015/06/08

  自2010年光明乳业收购新西兰SynlaitMilk公司51%股权,拉开国内乳企国际化序幕以来,澳优、贝因美 、伊利、蒙牛、新希望等企业相继“走出去”,布局奶源、兴建工厂和研发中心。
  尽管国际化效果尚未收到立竿见影之效,但这已经引起国内乳业的高度关注。“说到底,走出去还是为了突破资源约束,寻求质优价廉的奶源,并希望通过国际化来尽快赢得消费者信任。”乳业专家陈渝认为,国际化可以抑制过去国内奶业的“疯牛”行情,有效缓解国内优质奶源不足的局面。
  这种观点也得到高扶良的认同,在他看来,发展低温巴氏奶,完全不必担心进口奶源的冲击。但为何开始寻求国际化,主要是借鉴国际乳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完善自身产业链建设和长远发展作准备。

 

中国乳企集体“出海”
  2010年7月19日,光明乳业对外公告称,拟以约3.82亿元人民币收购新莱特51%股权,这也成为中国乳业首桩海外并购案。从并购到生产,新莱特当年实现扭亏为盈,并在3年后成功上市。
  2011年3月,澳优出资1600万欧元收购荷兰海普诺凯乳业集团51%的股份,一年多后,又收购剩余49%的股份,将这家荷兰百年企业变成了自己的全资子公司。2012年10月以来,贝因美在国际化道路上越走越快,先是与爱尔兰 Kerry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随后又与恒天然进行股权层面的合作,恒天然以34.64亿元人民币要约收购贝因美18.8%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自2014年11月底以来,国内乳企国际化步伐加快。在伊利股份投资30亿元在新西兰新建项目后,蒙牛和新希望紧随其后,相继与新西兰本土企业加强乳品领域的合作。
  对于乳企集体“出海”的真实动因,业内不同人有不同的解读,但基本都是围绕“成本”、“安全”和“技术”等三个关键词来综合考量的。
  “尤其是2008年以后,国内奶源这几年冬季和夏季供求关系波动很大,从价格和供应量角度来讲,很难保证大型乳企原料的稳定供应。”一位国内乳企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以目前的国际原奶价格来看,乳企出海可以有效控制原料成本,进而提高盈利水平。
  目前东北大型牧场原奶价格虽然相比往年有所下调,但仍然维持在4.5元/公斤左右,中小牧场和奶牛养殖小区的价格也在3.5元/公斤。与此同时,新西兰目前原奶价格折合人民币后大概在2.3~2.4元/公斤,欧洲部分原奶价格也仅在2.5元/公斤左右。
  之所以成本因素难以启齿,主要是原料部分转移到海外后,国内中小牧场和奶农生产的原奶供应就会受到挤压,但国内这种产业链利益短期内很难疏通。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百头存栏以下的奶牛养殖规模在60%左右,且目前各地也在发展“鲜奶吧”,借此来消化过剩产能。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寻求奶源资源,与国外研究机构合作也成为国内乳企国际化的重要部分。伊利在荷兰成立研发中心、贝因美与爱尔兰Kerry集团技术合作、飞鹤与哈佛大学联合成立营养实验室,等等。
  陈渝对此分析称,“过去是靠市场换技术,比如达能入股国内乳企,如今随着行业逐步成熟,国内乳企纷纷主动走出去,与国外研究机构共同研发。”在他看来,乳制品在中国属于舶来品,需要通过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经验来取长补短。

 

信息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版权所有:内蒙古乳博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蒙ICP备18004729号-3 技术支持: 会天下

在线咨询

网站已关闭

您的网站已到期,请及时续费
联系电话:400-606-1198

微信扫码添加好友